博觀約取 ?春潮在望
博觀約取 春潮在望
----龍口作家協會副主席耿懷先生的文學之旅
本網記者: 白曉光
三十多年前的那個寧靜的月夜,是耿懷先生刻骨銘心的日子。當他懷揣一紙文憑,叩別河南陳洲故鄉(xiāng)時,勞累了一天的母親熟睡在院里那棵老榆樹下,一只手摟著兩個蓋著被單的孫子,另一手滑落在涼床沿,似乎像要抓起掉在地上的那只破芭蕉扇。當時,耿懷先生來不及告訴在城里教書的父親,自己將遠離家鄉(xiāng),他與妻子約定,奔向新的城市,誰也不能回頭,誰也不能出聲。在天還沒有亮時,急匆匆來到十多公里外的縣城汽車站,在汽車開出的那一刻,淚水再也控制不住,他與妻子相擁而泣,失聲痛哭。故鄉(xiāng)的淮湖,成了三十多年的記憶。
從少不更事到燭讀中年,從無知無畏到成熟成長,耿懷把坎坷和不幸裝進行囊,一路堅強地行走,在煙臺在龍口,踏尋詩與遠方。
耿懷先生說:“我感謝龍口這片神奇的土地,讓我扎下了根,靜下了心,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更感謝龍口作協主席高潤光先生的鼓勵與支持,感謝高主席率領的龍口作協,打造出了江北第一“文學圣地”之美譽,更感謝高主席為龍口市、為山東省打造出了第一部鄉(xiāng)村振興的電影《鄉(xiāng)村里的都市》,同時,感謝龍口作協的各位同仁,是他們的鼓勵與支持,讓我感受到了第二故鄉(xiāng)的的美好。
1962年,耿懷出生于河南陳洲,1989年從河南來到了舉目無親、人生地不熟的煙臺地區(qū)工作,先后跑銷售、做文員、 裝卸車、加夜班,苦過累過,后在龍口生活了三十多年,。在魯迅文學院畢業(yè)后,先后加入中國詩詞協會、山東作家協會、山東散文學會、煙臺作家協會,目前是龍口作家協會副主席、《龍口作家》雜志、《龍口作家報》副主編。在《煙臺日報》《鄉(xiāng)音》雜志、《南山報》《今日龍口》報征文中獲得獎勵。2019年10月,在煙臺參加市工商聯河南商會企業(yè)家年會上,以“詩歌在企業(yè)文化運行中的實踐”為題,發(fā)表文化專述,受到山東、河南兩地企業(yè)家的好評。出版了《耿懷詩文選》《春潮在望》兩部詩文作品集,并于2023年被山東省圖書館收藏。這兩部作品,飽含了耿懷先生對第二故鄉(xiāng)----龍口三十年的感恩故事,也詮釋了一名作家的“魯豫之約“
筆尖繪美好 心大容天下
耿懷先生曾說,我熱愛龍口,熱愛這片培養(yǎng)了我的土地。我贊美龍口,贊美這方勤勞善良的人民。我從河南來龍口雖然有三十多年光陰,但我自認為自己仍是龍口“新人”。
在文學路上,耿懷先生堅持博觀約取,春潮在望,用自己滿懷深情的筆,記下了生活的美好瞬間!作為一名作家,耿懷領悟到:再大的心,也會裝不下世間小事;再小的心,也可裝得下世間大事。困擾生活和事業(yè)的人和事很多,把存在的人和事,始終看作一個個過程,看智慧的人善于漸漸釋懷,一切終將隨風過去,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因為耿懷先生知道,生活不是一張張舊的老照片,而是不同的經歷而性格各異。在作家耿懷敏銳的目光透視下,我們得以窺視到生活的意義。
記得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人生有朝陽,也有夕陽。從地球的另一邊看,西邊漸漸下山的夕陽正是東方冉冉升起的朝陽,因此,黃昏也是新的起點。如今已退休的他,雖不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能和寫作交朋友真是一種緣分,使他感到格外的熟悉、親切、自在和溫暖。耿懷先生深深體會到讀書寫作能讓人達到冰清玉潔的境界,讀書寫作能讓人通曉事理,讀書寫作能讓人青春煥發(fā),讀書寫作能讓人返老還童,讀書寫作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的生活因讀書寫作而活得精彩。
中國作家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楊書清說:”耿懷的詩文,一芽知春,一葉知秋,在春花與秋實中,足見他的本領與眾不同。他的《春潮在望》一書,記錄了一個河南人在山東龍口跋涉生存之感悟,表現了耿懷走一處、寫一處,寫給親人,寫給朋友,寫給故鄉(xiāng)的感懷 ,通過人與事,讓我們認識到一個純樸、豪爽、仁厚、真誠、有情有意的耿懷。
楊書清說,世上有兩種人最可交:一是當你最困難時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另一個就是當你去世后能到你的墓地上的人。耿懷就是這種人,他說到了,寫到了,也做到了,令人稱贊!
作家,這是一個讓人心揣著敬畏和仰慕的名字。幼時,作家的概念,在耿懷先生的理解中就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一個人想成為作家,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經得起繁華,耐得住寂寞,扛得住打擊,抵得住誘惑,幾經沉浮,癡迷于寫作。當累到一定的時候,大悲大喜,大起大落過后,生命的浮華麗影去掉了,文學的基因才能成型,才讓你有機會做一個合格的作家。成為了作家,你的文化底蘊就要更加的磅礴、更加有內涵,有思想,有激情。耿懷就是這樣的人。
縱經苦難千般,心清如水;且任炎涼半世,詩曖如春?!洱埧谡搲肺挠淹鯇W玉曾經在《我心中的耿懷》一文中寫道:他的心就像一團火,溫暖著身邊的人,就像及時雨滋潤我們的心靈。他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親人。在這個茫茫的人海世界上若要贏得別人尊重,就必須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在生活里,耿懷為了讓自己的文章有更高的文學素養(yǎng),他欣然接受來到身邊的萬事萬物,珍惜每一個緣分;他潛心修煉, 打磨不一樣的人生,鑄造不平凡的文章。他認為,寫好文章,是他每一次的使命,他無不時刻提醒自己要沉淀下來,就像一顆沙子那樣沉淀,直到狂風到來,才去徹底咆哮。于是,他開始了與時間賽跑,并幻想在無聲無息的瞬間,將自己融入更大的、更有激情的文學天地之中,去醞釀出驚世之作。
耿懷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寫道:假如飄忽的歲月可以騎行,假如無形的日子可以隨心所欲,你,將如何安頓那一季又一季紛至沓來的春秋?如果真的有那一刻,我想我的眼淚會像泉水般地去噴涌;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刻,我想我的生命之花也會在寒冬里瞬間綻放;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刻,我想……
耿懷愛寫作、愛文學,他自稱沒有在文學上有大的建樹,但他并不后悔愛上文學,反而更加堅持自己與文學不離不棄的特殊情緣,因為他理解,文學的殿堂,是一個溫情而又充滿欲望的家園。龍口作家協會這片文學的沃土上,如果一名作家有了對生命全景的觀照與悲憫,必然會有如此的深度、如此的詩意,欲望使人奮發(fā),使人痛苦;欲望停止卻又使人感到無聊。這個世界是溫曖的,因為隱藏那么多情愛;這個世界是布滿繩索的,因為它充滿了飛翔的熱望卻又被緊緊拽回。
在耿懷的血脈里,始終流淌著一股對文字、文學的血液。有人說寫作是作者對某種欲望的表達和延伸,而好的作品則是作者的某種修行和磨礪。所以耿懷辛辛苦苦地在生活中搜取寫作的靈感,撰寫了不少生活中的孤獨與落寞,為的就是安慰自己的心靈,勾起自己的魂魄。
《春潮在望》120篇作品,我們看到了面朝大海,春曖花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受到了龍口人的生活是健康自然的,與宇宙是同步調的。耿懷說:“雖然我如苔花渺小,但是我也要學牡丹盛開。”很多時候我都在追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我應該追求成為什么樣的自己。但當我回想人生的道路時,卻發(fā)現其實我已經遇到了很多貴人。他們或是在我的人生中驚鴻一過,或是一直相攜前行,又或是同行一段又各自分開,但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對我的生活與工作的選擇做出了影響
“你在我的心里永遠是故鄉(xiāng),你曾為我獨自守候沉默等待”這是歌手許巍的“故鄉(xiāng)”,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耿懷先生說,說到故鄉(xiāng),提筆寫來,總是有些許沉重,它囊括了太多人的青春記憶,兒時的我們可能終日與它為伴,然則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離開了故鄉(xiāng),如“夸父追日”般追逐我們心中的理想,再見之時,恍惚如多年。成長中的我們曾經夢想著能夠仗劍走天涯,曾經拼盡了全力離開了故鄉(xiāng),如今竟演變成了日日夜夜的盼望,雖然那里沒有高樓林立,卻有日夜思念的家;雖然沒有霓虹閃爍,卻有家里永遠為你留的溫馨的燈光;雖然那里沒有人山人海,但那里有日夜思念的父母家人,有著誘人心扉的裊裊炊煙。
故鄉(xiāng)情緣,難以忘懷。每次的午夜夢回之時,耿懷先生總是會一次次回到那個熟悉的地方,那個曾經生他養(yǎng)他的地方。那個只有在兒時的記憶中出現的畫面,無論這一生走到哪里,都注定無時無刻地會被一個地方所牽絆著,永遠刻在心里,一直凝固在屋頂。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離故鄉(xiāng)越來越遠;為了生活,為了夢想,背井離鄉(xiāng),踏上遙遠的征途;故鄉(xiāng)的風景逐漸模糊,故鄉(xiāng)的人事逐漸淡忘。我們在這陌生的城市里拼搏,奮斗,漸漸地融入了這個新的環(huán)境。
恩師情難忘 勵志永前行
梅經風雨香欲裂,人到無求品自高。2023年3月19日,天空飄著蒙蒙細雨,陰冷的風刮個不停。此時,耿懷正站在豫東大地齊膝深的麥田里,指揮著吊車給爺爺立碑,忽然手機的響鈴打斷了他的忙碌,文友來電,安家正教授于今日凌晨仙逝,他的心嘎登一下,好像被什么震動了。
耿懷說,難以忘懷的記憶,過往就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回現在他的腦海。有幸結識安家正教授是在二十年前龍口東萊文學社的年會上,身為社長的耿懷帶頭捐款編輯出版了《東萊詩文選》。記得那一天,安教授是參加龍口其它活動后特意趕來參會的。他翻看了厚厚的《東萊詩文選》,大加贊賞并答應給第二輯《東萊詩文選》作序,得到了文學大家的認可,在場的文友倍受鼓舞,也使龍口東萊文學社的成長壯大有了專家的支持和文學理論上的保證。
龍口東萊文學社是由一群老干部、退休人員自發(fā)組織的一個民間文學團隊。在既無資金、也無贊助、更無社會認可的情況下,編輯出版《東萊詩文選》,只是內部交流,尚無書號,而安教授著作等身,只贈不售,名震文壇,讓我們感受到了“知名作家”的風采。
次年,當第二輯《東萊詩文選》著手編輯時,耿懷專門到煙臺教育學院安教授那簡陋的書房內,取回序言:“認真做下去”。該書付梓后,得到了龍口文學愛好者的高度認可和贊許,同時也調動了文學社成員的創(chuàng)作熱情。會員中先后有姜培禎老師的小說《山情海韻》、王淑芹老師的散文《歲月如歌》、解連德老師的《雪梅堂聯選》以及耿懷先生的《春潮在望》詩集接連問世和出版。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的龍口東萊文學社經過20多年的成長,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知名度與美譽度在一斷提升,這些成績與安教授的鼓勵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作為一名來龍口創(chuàng)業(yè)的河南人,業(yè)務曾遭個別同行排擠,文學社的工作也是阻力重重,有人還給安教授寫了所謂的 “告狀信”。安教授得知這些情況后,笑著告訴耿懷:咽下榮辱,堅定內心,以良善行世,不計較得失,讓去虛名又如何?要一百萬干什么?至今想起、震耳發(fā)聵,受用終生。
耿懷說,承蒙歲月不棄,賜我與安教授相遇;感恩時光厚愛,賞我與您----安教授同行。因為安教授的鼓勵,讓我執(zhí)著前行;因為安教授的支持,使我超越自己。我愿做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我愿做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我要讓我的靈魂喚醒眾多的靈魂。
文學之路對于耿懷而言,就是“喜歡”。他對文字的喜歡是最直接的。漢文字就是一個個的方塊,怎么組合它們,如何取舍,如何運用,是能展現一個人寫作方面能力的。耿懷認為,文字的能力是一位作家寫作能力的展現,如果文字的表現力不強,那位作家的能力也是虛弱的。有些人可能不注重文字的錘煉,但就我而言,看一篇文章好壞,首先要看這篇文章文字的魅力如何,如果文字蒼白無力、毫無美感,那與讀者的共鳴從何談起?對文字尊重的態(tài)度,是作家首先應具備的。
人生不過幾十載,似長卻非短,在這條翻涌的長河里,有些東西我們觸不可及,但心可以互相共振,或許頻率不同,或許力道不足,或許方向相反,但心與心之間的聯系卻始終緊密,微弱卻沉穩(wěn)有力,久久不息,斗轉星移,潮起潮落。在安教授的激勵下,耿懷先生用激情睿智與汗水,在龍口作協這個領域,透視出了無怨無悔的內心世界。
耿懷先生用他那敏銳的目光、慈悲的情懷、細膩的敘述、精巧的結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的歷史風情花卷,這里有天真的童年,美妙的青春,也有坎坷的遭遇,多舛的命運,由火熱的激情,似水的柔情,也有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懷念和真摯的感情。
從激情走向淡泊,從執(zhí)著走向淡然,從盲從走向理智,耿懷先生始終滿懷大愛,對土地無限眷戀,對故鄉(xiāng)充滿思念,對各式各樣的人物充滿理解與同情,對大自然充滿柔情,對流逝的歲月飽含真情。一滴滴汗水浸透紙張,一行行淚水灑滿書卷,他把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全部播撒在文學的大地上。用他自己的話說,要實現自己的詩意人生。
魯迅先生說:“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要我感謝的人”。耿懷先生說,我感恩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龍口,是這座城市接納了我,讓我成為您的一員。三十多個春夏秋冬,耿懷先生把青春、愛獻給了龍口,龍口也以一個母親的胸懷撫育了他成長,由一名年輕的大學生成為一名文學戰(zhàn)線上的追求者。如今,在美麗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們不用問路,就能順暢地找到故鄉(xiāng),找到陪伴兒時的記憶,找到那些流淌不盡的濃濃鄉(xiāng)情。因為我們的“根”永遠在“魯豫之中”。從這個春天起,愿我們守住自己的節(jié)奏,保持初心,在魅力之城、好人之城不慌不忙地成長,泰然自若地生活。
作者:煙臺散文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