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讓廉潔代代傳承
古人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題記
從古看到今,人人都唾棄貪腐,贊揚清廉,所以清官受人敬仰,流芳百世;而貪官受人唾棄,遺臭萬年。
泱泱中華五千年,我們看到了祖先留下來的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chǎn),那就是中華民族“廉潔奉公、防貪防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三退賞賜”的晏嬰,到明朝時期“兩袖清風”的于謙;從北宋時期為官清廉的“包青天”,到抗戰(zhàn)時期堅持勤儉為本的毛澤東……這些歷史人物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廉潔,當為做人之本!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shù)氐慕伵?、蘑菇、線香等土特產(chǎn)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送禮之風。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烧l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jiān)。老太監(jiān)到了門外,執(zhí)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所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jiān)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呈父親。
老太監(jiān)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衙呈父親展視。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jiān)。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在中華五千的歷史長河中,和他們這些一樣的廉潔之士不勝枚舉,這些人閃光于青史之上都是因為他們能夠克己奉公、守信自律,所展現(xiàn)出的人格魅力足以讓人敬仰膜拜。他們恪守“清正廉潔為寶”的人生信條,能夠抵擋住各種誘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他們的浩然正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后人。
這種文明的傳承也把廉潔奉公鑄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讓這個遠在現(xiàn)代的社會也同樣沐浴在廉潔文化光芒的普照之中,讓人人充滿誠信,事事講究奉獻。貪污可恥,清廉光榮將成為人人追求的目標,正是如此,廉潔文化也將會徹底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融入到每個人的血液中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