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節(jié)
那年春節(jié),我和妻泊在異鄉(xiāng),買不到回鄉(xiāng)的車票,只得在外地過年。
租住的小屋是一個帶獨立衛(wèi)生間的單間,也已足夠使用,因為我倆都在單位食堂就餐,所以平時很少做飯。大年三十的上午,妻去買來面粉、豬肉和白菜等,等她三下五除二的淘洗好之后,令我剁餃子餡,自己又忙著和面。把一個塑料盆刷洗幾遍之后,將就著用做面盆。整個過程,老是把面盆帶起來很高,像在表演“空竹”。面和好之后,又把餐桌拿到衛(wèi)生間徹底沖洗,用做面案子。進行到搟皮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問題來了,沒搟面杖怎么辦?出去買吧,一般的小商店很難買得到,再加上戶外的大雪下的正緊,誰都懶得出門。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妻忽然靈機一動,努努嘴,用手指了指站在墻角邊的易拉罐瓶,說,這不就是規(guī)整的搟面杖嗎?就這樣,妻用這個特制的“金屬搟面杖”,熟練的搟皮,我笨手笨腳地包著餃子,那一時刻,我切身感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婦唱夫隨”,而且,這種感受一剎那即上升為感動。
餐桌也很快就具有了“多功能”,約2/3的面積用作“操作臺”,余下的部分用作擺放餃子的“儲物臺”,隨著包好餃子數(shù)量的增多,“儲物臺”不斷侵占“操作臺”的領(lǐng)地,等到搟皮程序無法進行的時候,我們才發(fā)覺是到了該下餃子的時候了。
此時又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包好的餃子是直接擺放在餐桌上的,如果是擺放在饃筐里或者其他器皿上的話,一下子就端到了鍋邊。我清楚的記得,當時房間里使用的是一個少了提手又銹蝕了半邊的煤球爐。無奈,我和妻小心翼翼地把餐桌架起來,慢慢的往煤球爐邊移動。我和妻正暗自沾沾自喜地為我們聰明的舉動而陶醉時,門被打開了。
“喲呵,你兩口子這是在表演小品嘛,是不是在準備上春晚的一檔節(jié)目呢?”我倆抬頭一看,原來是同事小楊,手里提著兩瓶酒,風風火火的闖了進來。
“你不是回河南了嗎?”我問,這家伙是河南扶溝的。
“舍不得你兩口子,所以不走了,陪你們一起過年。”小楊嬉皮笑臉地絮叨著。
“你這家伙,少來,難不成沒趕上車?”“不是沒趕上,而是壓根兒就沒車。”
那年春節(jié),與其說是吃了餃子,不如說是喝了“餃子湯”。由于爐火不旺,餃子粘鍋,全爛在鍋里,但我們吃得津津有味。幾個人圍著一個從朋友處借來的、屏幕還沒有特侖蘇包裝盒大的黑白電視機,熱火朝天地看著節(jié)目,不時地推杯換盞,一會兒就都喝得酩酊大醉。
時光過去了好多年,在和家人團聚歡度新年的時刻,總會想起那年春節(jié),那年用易拉罐做搟面杖搟皮,用塑料盆表演“空竹”,餐桌做面案子,圍著少了提手又銹蝕了半邊的煤球爐,一邊喝“餃子湯”,一邊圍著黑白電視機看節(jié)目,而且與小楊酩酊大醉的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