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白建莊礦業(yè) 冬至夜
光陰似箭,轉(zhuǎn)眼間已十二月份了,東風來了,春天的氣息近了。冬至一到,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shù)九”寒天。古人認為,自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shù)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天就翩然而至。
冬至,滿含期盼,又極具意蘊。這一天,隨著太陽的位置最靠南邊,白晝變得最短,夜晚變得最長。跟著自然的節(jié)律,感知時光腳步。一年快要走到終點,終于有時間暫時卸下疲憊,奔赴團圓。正如古詩言:冬至天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元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犧。既然白天轉(zhuǎn)瞬無法留住,那就索性好好享受長夜。順天而行,順勢而為,這就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
小時候一直在思考,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么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又什么意義,又是在紀念著誰?
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告老還鄉(xiāng)途中,見到不少百姓飽受嚴寒之苦,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他幾日睡不著覺,想出一個方子:用羊肉和辣椒等驅(qū)寒物包在面片中,用熱水煮熟,并將這種形狀像“耳朵”的藥叫做“嬌耳”。張仲景命弟子們搭起醫(yī)棚,煮熟“嬌耳”后,施舍給百姓。滾燙的“嬌耳”一下肚,溫暖全身,渾身通透,老百姓身上的凍傷也漸漸好了。后來,每到冬至,人們都仿照張仲景制作“嬌耳”,慢慢演化成現(xiàn)在的餃子。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
冬至后日照時間一日一日的變長了,春天也越來越近了,過了冬至這一天,白晝將逐漸地變長,黑夜逐漸變短。過了冬至,與其說是進入寒冬,還不如說是進入暖冬,它能給人以希望,給人以熱情。勞作的人們一天天都有了盼頭,開車的師傅一日日有了奔頭,上班的人們一天天有了熬頭,離家的游子們一日日有了回家的念頭,辛苦一年即將有新的收獲,辛苦一年即將有新的希望。西方的圣誕節(jié)到了,圣誕老人會送給他們平安和快樂,傳統(tǒng)的大年夜就要來了,年夜鐘聲會帶給他們吉祥和幸福。
太陽到了冬至點上,在距離太陽最為遙遠的冬至日里,雖萬物凋零,寒風凜冽,可瑟縮中壓不住生長的跫音,雖寒風襲襲、棉衣加身, 可我的心里卻溫暖如春。今日冬至我在最長的冬夜里,等待著一場春的照面,愿漂泊的人,年終有所歸,愿寒冷的人,夜里有暖被。長夜相思日,歲月正醇時,愿所有的美好和幸福都如約而至。(蔣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