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趙謙:散文說
前前后后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我終是把從公司借閱的《感悟一生的散文》通讀了一遍,沒想到公司對內(nèi)的借閱書籍庫里還有這樣的好書,驚詫的同時又在慶幸,還好我借讀了它。
一個月來讀一本書?乍一聽可能是挺長一個時間跨度的閱讀,但其實每天只用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這就是散文和小說的不同了,小說講究情節(jié),上下連貫情節(jié)的銜接,斷然不可能耗那么長的時間來讀。我高中時候就曾經(jīng)用兩天時間通讀了《飄》,但是散文則不然,講究的是一個品字,品,就是要細細咀嚼文中的味,慢慢嗅出字里行間的香。小學(xué)課本朱自清的《背影》中有描述:“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寥寥幾筆,勾勒了父親爬月臺的笨拙,而這笨拙又讓秋實先生體會到一個樸實父親的愛。又如林非老先生的《浩氣長存》:一個大家都聽過又知之不詳?shù)?ldquo;荊珂刺秦王”,在“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之際,荊軻一去不復(fù)返,功過成敗后人無法評判,但是其浩然正氣卻如老先生說的一般,將長存不散。然而,我仍然覺得自己還是沒有體悟到老先生的那種境界,即使我品讀三遍,依然覺得太淺薄。特別喜歡老先生的文字,他的文章總是透著美,滲著香,讓人迷醉、沉浸而不可自拔。
散文是一種美文,美在語言,語言好似美文的細胞,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朱自清《荷塘月色》);“朝霧漸漸的升起,揭開了這灰蒼蒼的天幕,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卷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里漸漸的上騰,漸漸的不見,仿佛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的翳入了天聽。”(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這些語言似乎是自然簡樸的,但卻又似乎那么華美燦爛,自然真致,真正達到了譴詞造句的至境。這樣的語言魅力,我們能說不美嗎?你會問我,散文只是語言美嗎?不,遠遠不夠。意境美,才是美之終在。美麗的意境,正如人的思想,有了思想的文章,才可能是最美的;意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她或者是作者在長期的生命之中所追尋的,或者是作者在偶然之間的至高心境,或者是正在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正如金誠所至,正如妙手偶得,正如蝶舞翩翩;文章的意境之美,在于作者的心靈之美,只有心靈真正美麗的人,才可能擁有真正美麗的意境。又如陸蠡的《囚綠記》,《囚綠記》寫于抗戰(zhàn)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發(fā)現(xiàn)常春藤有一種決不改變的品性,固執(zhí)的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于黑暗"。作者也如這常春藤一樣,有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格。
我最早接觸散文,始于初一。當時的語文老師姓李,對我格外照顧,其原因竟是在第一堂課的自我介紹時,說了自己喜歡讀散文,自此后我對散文從略有興趣到濃濃的愛。李老師經(jīng)常給我推薦一些散文,也總愛問我這個當時的半大孩子對其讀后的體悟,現(xiàn)在我回想起來,對李老師的感激遠遠不能用言語來表達了,她是帶我走進散文海洋的啟蒙人,是我的良師。我愛著散文,每每讀到一篇讓我沉醉的散文,說廢寢忘食也不為過,不過總不會沾墨汁吃饃就是了。我喜歡的散文是情之所至、信筆而著的真心散文。如高山流水,其韻潺潺;若天邊浮云,其情依依。耳提面命的訓(xùn)育、正襟危坐的高談、枯燥呆板的拼湊為我所厭棄。只有與作者的心靈一起在情感的天空里飛升、翱翔,才會覺得如沐春風(fēng)。正像姚鼐所言:“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fēng),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
優(yōu)美的散文,讀來讓人心曠神怡,愛不釋手。它是感悟的滲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捷徑,它還擁大千世界,洞穿人生百態(tài),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生命中多少可以回味的片段,生活里多少這樣那樣的精彩,都在散文里顯現(xiàn)無疑。它們對話人性,思考人生,在歲月的沉淀中生根發(fā)芽,長出一顆顆心靈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