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迅華:難忘“千斤排”
在老家永定湖雷,提到“千斤排”,上了三十歲的人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老家的田是論“斤”的,因為那里的田非常多,所以稱之為“千斤排”。那時“千斤排”是我們村子的主要耕地,也曾經(jīng)是我們村的半個糧倉,在老家一帶知名度很高。從家里出發(fā)到田頭,最快也要走上45分鐘,全是梯田,一行一行從山腳一直疊到了山頂,垂直高度大約有200米高,頭尾長度約有1公里多。梯田的田墾又窄又長的,挑著擔(dān)子走在上面,就像是走鋼絲繩表演,剛?cè)?ldquo;千斤排”的人光是空手走路都會頭暈眼花、打趔趄的,何況還要挑肥、挑谷子等,所以“千斤排”也成了當(dāng)?shù)厝藝樆P『⑻貏e是女孩的極佳代詞了。大人常說“你再不好好念書,以后就嫁‘千斤排’那去”。時間一長許多女孩對千斤排都有一股油然而生的恐懼感。“千斤排”也確實嚇跑過好幾個咱村里小伙子看中的姑娘,對方都說:誰不知道“千斤排”是“晴天上時滿身汗,雨天下時四腳慌”的地方,以后要去那邊干活,甭提,除非不要去那種田。有幾例也是先用不去“千斤排”的“緩兵之計”騙過來的,待嫁過來后,日子一長,一是她們自己受不了全村老人的議論,二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后來也都去“千斤排”參加勞動了。
但話說回來,“千斤排”雖然在大人眼中是受苦受難的代詞,但在我們小孩的心中那可是一個快樂天堂了。去那邊干活,因為來回路遠、耗時多,所以一般去那干活,都是早去晚歸,帶中午飯的。吃午飯都聚在一個亭子里,邊吃邊聊,亭子成了本地新聞的一個中轉(zhuǎn)站,大人在一邊講,我們小孩吃完飯就拿塊塑料布躺在一邊假睡偷聽,只要不插嘴就行了。更開心的是還不到農(nóng)忙的周末,我們幾家的小孩經(jīng)常會邀著帶了午飯興高采烈地一起去放田水,像郊游似的。當(dāng)然我們心中還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田邊有很多梨樹、李樹、西瓜等,我們會在放田水之余,去找一片沒人看的瓜果地,進去掃蕩一遍,大飽口福,等日落西山時才心滿意足、依依不舍地回家去。并在心里又期盼著下一趟的派遣了。最高興的則是在谷子收完、稻草堆腐爛的時候,我們就提著籃子去摘磨菇了、捕野鳥,那時,空曠的“千斤排”像是我們小孩的野戰(zhàn)場,我們會從最頂上的一行跳到最底下的一行,山高皇帝遠,沒有人管得著我們,想怎么瘋就怎么瘋,痛快之極!
被“千斤排”之美麗所震撼是源于一次金秋時分,來到“千斤排”,看到“千斤排”那一望無垠、整整齊齊的稻子金錠錠的,在陽光下亮著奪目的金光。風(fēng)一吹過,金色的稻谷就隨風(fēng)起伏,還散發(fā)出陣陣稻谷香。那時我沒有看過海,但我猜想海浪應(yīng)該就是那樣子的。心想要是有個照相機的話,我一定要把它照起來,讓對它抱有恐懼感的人去欣賞和贊美它。
因為沒有照相機,相是沒有照成,90年代后,打工潮在我們老家也日漸盛行,年輕人覺得劃不來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在“千斤排”上,卻只能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了,都跑去深圳、廈門等地去打工了。大家的生活也日漸有了好轉(zhuǎn),在家的老人們卻無法承受這種重體力勞動了,只是在離家近的地里耕作一些。慢慢地,“千斤排”就面目全非了,一排一排長滿了雜草。聽媽講這個消息時,我還在外面讀書。媽是作為一個好消息高興地告訴我的,媽說我們再也不要再爬“千斤排”了!可我聽了心里真的難過極了。“千斤排”給了我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如今卻永遠要消失了,同時萬分后悔沒想辦法去搶拍到一張“千斤排”那金色的真實寫照,現(xiàn)已絕跡了,再也拍不成了。從那以后,老家的人們也沒有再用“千斤排”來嚇唬孩子了,年輕人嫁娶也不用考慮這些因素了,就連村里10歲以下的孩子也根本就不知道“千斤排”為何物了,但“千斤排”卻如鉻印般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并常常出現(xiàn)在我的夢境中。
可喜的是,國家取消農(nóng)業(yè)稅費、實行“三農(nóng)”政策以后,村里的一些年輕人又蠢蠢欲動了,說回家種田不比出外打工差,想回來承包“千斤排”開發(fā)果樹基地了。聽了這個消息我不禁又激動起來了,渴望早日看見“千斤排”的新容顏。(張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