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鴿:我家的憶苦思甜課
下午下班回家,一進門就聽到媽媽的嘮叨聲,我猜想兒子又惹媽媽生氣了。果不其然,愛挑食的兒子拿著筷子在碗里挑來挑去,把不愛吃的菜挑的扔了一桌子,媽媽氣的直跳腳,我連忙給兒子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別挑了,不愛吃的留碗底我來吃。平息了風波,總算可以坐下來吃飯,媽媽繼續(xù)講她的老古經(jīng):“這也不吃,那也不吃,這要放在六幾年,吃糠咽菜都沒有,吃一次玉米面窩頭就像過了個年”。兒子頭也沒抬回了一句:“沒饅頭吃為什么不買漢堡呢?”我不知道該怎樣給兒子解說這個問題,沒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根本不會懂那個年代的艱辛,我出生在70年代,對這些艱苦的歲月都毫無印象,更別說我兒子這樣的00后,物質生活的充裕,讓他們根本不用為吃飯穿衣發(fā)愁,,媽媽講的這些對于他們來說,就像動畫片里的外星人一樣遙不可及。媽媽瞪了兒子一眼,又氣又笑,“還吃漢堡呢,哪有漢堡呀,見都沒見過,那個時候窮的叮當響,沒有吃沒有穿,整天吃蘿卜纓子野菜根,那玉米糊糊清的能當鏡子照,一年都見不了個葷腥,村子里的那個趙大爺,實在餓的不行了,從公社的門檻底下鉆進去,偷吃牛槽里的玉米豆豆,你老姥爺愛吃面,全家九口人攢上一個月才能做一次撈干面,也只夠你老姥爺一個人吃,我們跟著喝點湯都香的不行。”說著說著,媽媽眼角浸出了淚水,我知道她又想姥爺了,想到姥爺如果能活在現(xiàn)在,頓頓給他做撈干面。見到媽媽流淚,乖巧的兒子急忙給媽媽說:“奶奶,我再不挑食了,你看,我全都吃了。”他端著碗把挑出來的菜全撥到了嘴里,媽媽這才破涕為笑。媽媽講的這些我也時常聽姥姥講起,她們是親身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吃大鍋飯,三年自然災害,從小就經(jīng)歷過挨餓的她們知道每粒糧食的珍貴。
為了讓兒子印象深刻,不要忘記,吃完飯,我搜出了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讓兒子觀看,讓他親眼目睹一下那些苦難的場面。這部影片再現(xiàn)歷史,重溫記憶,把人們帶回一九四二年的河南,那年的河南,可謂是天災人禍,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顆粒不收,饑寒交迫,日本軍隊的侵略,國民政府的壓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原大地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在沒有糧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販人,為了活命,賣兒賣女賣老婆,人命賤的如草芥,一個大活人只值四升白面,兩塊餅子就能換一條人命,一粒小米甚至一塊可食用的草根樹皮,只要能填飽肚皮,都顯得彌足珍貴。重溫歷史,感觸良多,慶幸我和我的孩子不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天災人禍,幸好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經(jīng)濟發(fā)達,物質充沛,衣食無憂,我們過得如此幸福,怎能不憶苦思甜,不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比起那個年代,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我們也許不會經(jīng)歷前人的饑荒,但應該從前人的饑荒中看到糧食的珍貴,不浪費,不挑剔。
不知道是媽媽的嘮叨起了作用,還是電影的場面實在震撼人心,從此以后兒子變了,不再挑食剩飯,每次吃飯都吃的干干凈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