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父親與邯礦
父親老了,退休了,記憶力好像也在逐漸地減退,但是,他對邯礦的那份情感卻依然旺盛,對以前的故事記憶猶新。
1958年,我國正值“大躍進”年代,中央出臺了“全國一盤棋”的重大決策,開灤作為全國煤炭行業(yè)的大企業(yè),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向全國各地輸送人力、物力資源的任務。父親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隨開灤的援邯大軍來到了剛剛建局不久的邯鄲礦務局。
1958年5月19日,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父親所在的基建二處的部分人員乘坐火車踏上了邯鄲這片熱土,從此父親與邯礦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火車站休息片刻便又轉乘邯鄲發(fā)往西部山區(qū)的支線火車,在終點站——和村車站下了車。早有王風煤礦的大卡車在迎候,這是當時王風礦唯一的一輛大汽車。對父親他們的到來,礦上非常重視和熱情,在剛剛建成的辦公樓里騰出了寬敞明亮的會議室,臨時安設了許多床鋪,在礦山的大食堂,第一次品嘗到了帶有地方特色的菜葉小米湯,白面饃和豆腐皮炒蒜薹。
當時,王風煤礦有兩個坑口,一坑和二坑,二處的施工現(xiàn)場就在二坑附近。經過一個多月的前期準備,基本上達到了施工條件,場地經過測量已經圈了下來,并搭建起一些臨時工棚,簡單的材料和設備也已運抵工地,工地除了開灤來的人外,還從山東臨清等地招來的一批工人,西山的工人宿舍和家屬房正在建設。在“七一”黨的生日那天,工地上舉行了簡單的開工儀式。
這個工程共有兩個斜井,一為主井,二為副井。生產條件非常艱苦,主要是物資匱乏,很多施工器材都難以滿足正常的施工要求??墒牵こ滩荒芡?,還得大干快上,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沒有運輸工具,工人們就用小車推,大筐抬,從23度的斜坡把矸石運上來,最長的距離達70多米,沒有鐵軌礦車,就用木頭做,沒有風機就用炊事風機代替,沒有風筒就用磚石砌筑風道,沒有電絞車就用手搖絞車,總之,不能“等靠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
生產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工人們大都在農村租房住,管理人員就住在工地的簡易工棚里。簡易工棚又矮又小,冬天冷了有火炕,夏天熱了就不好辦了,開門開窗,蚊蟲叮咬,閉門閉窗,汗熱難挨,遇到刮風下雨,更是忙前顧后,一不小心就有風吹頂、雨淋被的情況出現(xiàn)。吃的就更簡單了,主食是粗細糧搭配。以粗糧為主,也就是饅頭窩頭,副食最差,整日瓜絲瓜片,再就是海帶、粉條,油水少,跟水煮似的,吃得人都沒有了胃口。但是,這一切絲毫擋不住創(chuàng)業(yè)者的革命熱情和沖天的干勁,基建工程捷報頻傳,企業(yè)一天天發(fā)展壯大。就在這個時候,為了支援西北部的“三線”建設,父親離開了邯礦。
再一次回到邯礦,已經是十幾年后的1982年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深入開展,父親所在的那個礦下馬了,父親面臨著新的抉擇;是繼續(xù)留在保定從事他已經經營了十幾年的事業(yè),還是回到邯礦,回到那曾經留下他汗水和心血的土地,和過去的同志和戰(zhàn)友共同戰(zhàn)斗,繼續(xù)譜寫邯礦燦爛美好的明天。經過認真思考,父親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邯礦,因為,邯礦是他難以忘懷的地方,那里有他的青春的夢想和希望。
回來后的父親依然像年輕的時候一樣,為邯礦的建設和發(fā)展不辭辛苦,默默地工作著,他相繼參加了云家?guī)X煤礦和工程質量監(jiān)督站的籌備和建設,為邯礦的發(fā)展貢獻著力量,直到退休后的今天,還念念不忘邯礦,對邯礦每一天的發(fā)展變化都歡欣鼓舞。
這就是我的父親,一個普普通通的邯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