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民居獨具特色的不少,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安徽桐廬一帶的住宅、福建的客家土樓等。這些..." />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孫守名:我喜愛的農家土屋

作者:孫守名 2014-08-14 16:05 來源:同煤集團

 

  中國的古民居獨具特色的不少,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安徽桐廬一帶的住宅、福建的客家土樓等。這些古民居是中國悠久建筑史的代表,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與此相比,魯西南一帶的農家土屋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不過,細細考察,我們卻能從中發(fā)現(xiàn)獨具特色的功能與特征。

  中國古代建筑的建材無外乎磚木土石,如安徽的古民居大都以磚木為建筑材料,周圍有高大的圍墻。再比如山西平遙的民居有磚拱窯洞和木構屋檐。而我在這里所說的農家土屋,其建材就比較單一,基本以泥土為主,木石為輔。

  建筑農家土屋首先必須夯實地基。選房址是個非常重要的系統(tǒng)工程,其最為關鍵的要求就是地址要處于地勢比較高的位置。當然也有相信風水學的,其實,在這里依風水選址也并不神秘,那些規(guī)矩與我們想像的大同小異。選址后就要挖地槽,起初,魯西南一帶的土屋建制大都為三間,相對來說地槽不大。挖好后要回填從別處選來的上好的土質,用木夯夯實,再用山石平鋪好。這樣,土屋的建造就算暫告一段落。

  建筑土屋也并非不需要磚石,只是當初人們缺乏開山取石和燒制土磚的技術。那些生活在平原上的農家距離大山較遠,取石又特別艱難,也是建筑房屋以土為建材的重要因素。魯西南一帶的高山也不算少,但有些山是土山,也沒有石頭可取的。因而,土屋的建造在這一帶勢在必行。

  為了防水防潮,有些土屋地基上面必須用一些石塊。建造的時候,人們千方百計去搜尋一些相對完整的石材,有時甚至要出昂貴的價格去購買。在過去來說,地基上壘筑一兩層石塊比較普遍,但要是能四五層,那就算比較富裕的家庭。

  接下來是“挑墻”。所謂“挑墻”,就是用和好的泥塊將墻壁構筑起來。“和泥”的過程相當講究:先要挑選上好的泥土,再加上麻捻、稻草等,倒入適量的水后還要來回翻攪抄拌,一直到泥土變成了“熟泥”。用鐵叉挑起,筑放在已經建好的石塊圍墻上面。“挑墻”一般三五個人為宜,墻壁一旦筑高了,下面的人只好用鐵叉?zhèn)髂?,上面的人再用鐵叉接住。有時兩人還要編出號子來,前者呼,后者應,也頗為有趣。

  筑到相應的高度就要封頂。封頂需要木材,魯西南一帶,樹木種類繁多,選用時往往取木質密實的松木、榆木和杉木,但主要是柳木,楊木木質松軟,一般不被選用。做頂梁和梁頭的相對要粗壯,半大小伙子合抱的那種才可以。椽子也要選上好的,只是起初,人們沒有經驗,用些簡易的木材搭建,效果相對就差些。椽子架設后,用編織好的葦席搭蓋,再用松土鋪平實,隨后用和好的稀泥抹平。一層又一層,如法炮制,土屋的屋頂就算建成了。

  一座農家土屋的建造非常復雜,大都要用十來個勞力一個半月的時間才能建成。因而,建造房屋的主人家既要耗財又要耗時,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操心”。過去,農家的孩子多,結婚后又要分開住,所以建造的房屋也相對多。三兩座這樣的土屋建成,作為父親的也就白發(fā)蒼蒼了。

  農家土屋相對低矮、昏暗,唐代的馮渚就曾作《燕銜泥詩》說“爾莫厭老翁茅屋低,梁頭作窠梁下棲”,這不能不說是農家土屋的弱點。在建筑過程中為了克服這些困難,人們往往要在四壁開些窗子。像三間的正房,前辟兩窗,左右各辟一窗,后面開鑿兩個相對窄小的通光通氣的孔道即可,這種做法比較普遍。但也有例外,在山東曲阜一帶,有些房屋的建造往往后墻開出兩個大的窗口,當然,這些也就成了通光通風通氣的重要通道。

  魯西南一帶的農家小屋,大門一律是木質的,兩扇對稱,做好后用紅漆或黑漆上好,外觀莊重。從里面合封,門閂一閂,嚴實合縫,安全可靠。土屋冬暖夏涼,居住起來適宜方便。所以,這類土屋歷史相對久遠,堪與北京四合院媲美。只是后來,攀比之風盛行,人們紛紛改建石質大屋,土屋也就漸漸銷聲匿跡了。

  農家土屋更大的弱點還在于怕水怕潮怕地震,所以說潛在的危險也不容忽視。北方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大雨過后,水勢不退,既潮又熱,土屋長時間浸泡,勢必會松散開裂,每年因為這種情況倒塌的房屋都有。土屋建造技術相對較差,防震效果也不好,因而五級以上的地震往往能摧毀相當一批。像《聊齋志異》中記載康熙七年六月的地震“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 ”,這對土屋來說,簡直就是致命的。

  土屋一座挨著一座連成胡同,胡同挨著胡同就形成了村落。一個村落與另一個村落相對較遠,但由于不斷聯(lián)姻,各種關系也就絲絲縷縷,錯綜復雜。整個魯西南的歷史和文化,就是這樣在土屋建筑的漫長過程中漸漸積淀起來。

  農家土屋是時代的產物,它在魯西南建筑史上應該有一席之地。歲月流逝,土屋已經不再輝煌,但它曾經的價值和作用卻永遠也不能抹煞。殘陽下,荒草間,似乎還有它們若隱若現(xiàn)的身影。(孫守名)

煤礦安全網(http://m.getpedicuristjobs.com)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